近年来,近视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市面上,一些所谓近视防控机构针对家长焦虑情绪,推出各类宣称“治愈近视”的产品。记者近日实地走访多家护眼机构发现,尽管一些商家兜售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不菲,依旧吸引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
记者在西北某省会城市一小学附近500米范围内,发现了四家近视防控机构,主推的产品有手法按摩、仪器和训练软件等。
专家表示,近视防控市场上,“神器”五花八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跟近视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关。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眼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瑜介绍,以前来就诊的孩子较多集中在八到十岁,近两年就诊儿童的年龄段集中在六岁到八岁,近视呈现低龄化表现。
张瑜介绍,如果孩子已经发生近视,家长不要恐慌,可以通过功能性眼镜或药物控制度数的增长,不要让孩子发展到高度近视。孩子六岁之后应每半年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去进行一次常规的视力,包括眼轴和曲率的科学评估,同时提倡家长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针对市场上不断出现有关近视防控的新花样、新名头、新包装,记者走访了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一些视力矫正机构存在四类违法违规情况:一是未取得医疗执业许可或未经医疗服务机构备案,非法开展视力矫正医疗服务;二是夸大宣传近弱视防控药械产品的适用范围或疗效,误导患者;三是使用普通产品冒充药品或医疗器械产品来源不明,质量得不到保障,没有售后服务;四是产品标价或视力矫正医疗服务价格不公开、不透明,虚标高价,牟取暴利。
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与监督管理处二级调研员姚晖介绍,防控近视没有“神器”“神药”“神医”,不要轻易相信商家推销产品或视力矫正服务时宣称的“疗效最佳”“包治”“根治”等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加强青少年视力矫正领域违法违规问题的综合治理,一方面应该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另一方面要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治科普宣传,提高家长和青少年近视防控能力和合法合规视力矫正的辨识能力。
出品人:孙志平
监制:张平锋
制片人:李杰
统筹:王健
编导:崔月平
记者:马维坤 马莎 梁军
配音:李金泽(实习)
片头制作: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编辑: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