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视在线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食药聚焦

2020 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解读

来源:中国食品报新闻 作者: 时间:2021/1/13 0:00:00

图片

本报记者  高娜  王薇

       1月8日,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研究员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多位权威专家,分别对十大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


  作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领域的品牌活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到今年已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用科学的真相和公正的建议,引导食品安全舆情逐渐向科学、客观和严谨转变,传播中国食品安全的正能量。该科普平台的搭建,对科学引导舆情和促进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热点1  春节防疫——严防反弹、控制食品污染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陈君石


解读

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尽管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除了人传人以外,还可能物传人,但对于消费者来讲,这种感染的机会非常小;目前为止,还没有消费者由于购买、制备被污染的食品而发生感染的报道。搬运进口货物的工人,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通过物传人而被感染的机会较大。


建议
大力开展科学防疫的科普宣传活动,使消费者正确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点和传播途径,不必害怕购买和制备冷冻食品(海鲜、肉类)。为了避免食品可能被病毒污染而在食品链中发生交叉污染,消费者要遵守世卫组织的食品安全五要素:保持清洁(勤洗手、厨房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守政府发布的相关规范,重视员工的防护以及生产环境的清洁、消毒。


热点2  误食毒蘑菇——我国食品安全头号致死因子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清平


解读

  我国野生蘑菇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其中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


建议
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即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根本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如果出现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就医。相关部门要加快、加强中毒救治研究和新药的开发,降低误食毒蘑菇的致死率。同时,监管者要加强风险提示。


热点3  米酵菌酸——“酸汤子”中毒的罪魁祸首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刘秀梅


解读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酸汤子”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包括三大类:谷类自制发酵制品、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发酵薯类制品。酵米面通常是家庭自制,当制作或储存不当,被环境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产毒后,可引发食物中毒。中毒的潜伏期短,主要导致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建议
为避免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家庭或小作坊要慎重制作或尽量不制作、不出售酵米面类食品。鲜银耳要及时晒干,禁止出售鲜银耳。消费者要正确购买和科学食用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如发生疑似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减少毒素吸收;及时送医,对症治疗;针对高危、高发地区进行深入宣传,开展针对性科学指导。


热点4  免疫力——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的首要健康需求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  丁钢强


解读
免疫力是指机体对外防御和对内环境维持稳定的反应能力,合理膳食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基础和保障,此外,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量运动并保持放松的心理状态也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在后疫情时代,食品工业作为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需求的重要载体,经过多年健康转型,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的食品不断涌现,对疫情中的居民营养健康予以有效支持,精准对接消费者提高免疫力的健康需求,在维持和促进免疫系统的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议
强化基础理论建设,进一步疏通成果转化通路。以国家政策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升食品营养健康高质量供给能力。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树立均衡营养的健康理念,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热点5  植物基食品——健康饮食的新潮流


解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郭顺堂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江连洲


解读
随着人类追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植物基食品受到消费者广泛的青睐,植物基食品具有优良的营养健康效能,成了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一类全新的食品,植物基食品代表着更先进的消费理念。其理念是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质,并在口感、风味、形态上模拟动物性食品。


建议
研究机构和企业要专注夯实植物基食品科学理论基础,解决蛋白高值化的“卡脖子”难题;科技界和产业界亟须研究解决如何进行营养设计和精准加工,进一步提升植物基食品营养水平,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饮食需要或膳食结构,适当增加植物基食品摄入。有关企业要做到自律自强、规范运行,确保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安全、健康、美味的植物基食品。


热点6  粮食安全——唤醒危机意识,杜绝食物浪费

解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宝国


解读
疫情引发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新审视。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安全稳定,但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深刻挑战。


建议
强化以食品科技为依托的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研究实施“藏粮于食品”工程。食品行业应发挥自身深加工优势,实现对食品原料的高值化、全利用。全社会要树立以节约粮食、爱惜食物为荣的新风尚。


热点7  直播带货——堵住火热营销下的安全漏洞


解读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  马冠生



解读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流量经济,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直播带货良莠不齐、有喜有忧,行业存在监管滞后与自我监督缺位等问题。


建议
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正确引导,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网络直播带货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食品作为直播带货中重要的商品品类,更要明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环节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消费观念,从规范和信誉度好的网购平台选购产品。


热点8  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下的难点与重点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李宁


解读
新冠病毒可能对食品及其包装造成污染,因此对食品全产业链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卫生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包装可能成为远距离跨境运输携带并传播新冠病毒的载体。我国对进口冷链食品采取严格防控措施,有效防范疫情输入风险。


建议
做好疫情防控,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要着重加强关口前移,在强化源头控制的同时,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做好“人”“物”同防。在堵住境外输入病例的同时,也要严控经物流途径,尤其是冷链物流输入的风险。


热点9  诺如病毒——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惯犯”


解读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陈颖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  李凤琴



解读
诺如病毒是引发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其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诺如病毒虽然有很强的感染性且传播途径广泛,但引发的感染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对诺如病毒普遍易感,儿童、老年人及免疫缺陷者属高危人群。


建议
诺如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注意手卫生、环境消毒、食品和水安全控制,以及感染病例的管理、健康教育等。保持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为有效的措施。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上报,加强感染者的治疗和管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相应的指导、监管措施,降低诺如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热点10  食物过敏——被忽视的食品安全“隐形杀手”


解读专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  吴永宁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院长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陈红兵



解读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的食品安全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致敏原是能够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食物过敏尚无特效疗法,虽然一些儿童过敏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可自愈,但大部分过敏反应会伴随患者终身。目前,避免摄入致敏物质是防治食物过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施食品致敏物质标签制度是避免食物过敏的有效措施。


建议
我国迫切需要基于中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过敏食物清单,加快开展我国食物过敏风险评估的研究,为我国过敏食物的监督管理以及食物过敏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形成和建立与我国相应的食品致敏原管理法规及适用并有效的检测方法技术标准。通过多学科协同创新以应对我国人群食物过敏问题。加强消费者的食物过敏相关科普知识普及,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包装上致敏物质标示认识,引导消费者避开导致自身过敏的相关食品。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1年1月13日 4版)


(责编:高娜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警视网警视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010-53351827,邮箱928479055@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警视网“、“中国警视网.警视在线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警视网《警视在线》栏目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