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河北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1月9日已有45名儿童感染新冠,其中儿童确诊病例5例,最小的3岁;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儿童有40例,最小的只有1岁。
为什么这么多儿童中招?三甲觉得,下面这个病例或许能管中窥豹。
1月6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刘家佐村一名9岁的男孩确诊。他的活动轨迹是这样的:2020年12月27日身体不适,到小果庄村诊所就诊;接下来12月28日至30日三天一直上学;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4日居家未外出;1月5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1月6日诊断为确诊病例。
类似于这样的儿童病例有不少,透过这些病例,至少说明病毒已经在学校隐匿传播一段时间了。河北疫情还未迎来拐点,最终会有多少孩子感染,不得而知。
河北的这次疫情样本意义重大,不亚于北京去年新发地疫情。北京新发地疫情首次锁定进口冷冻食物这条隐匿的病毒传播链,使所有人把防疫的目光从“人传人”扩散至“物传人”。而河北疫情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从感染人群结构看,老人多、农民多、儿童多,基本都是弱势群体。
一方面,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从北京到地方多省星夜兼程驰援河北,国家卫健委主任直接奔赴现场指导战疫,成千上万的医务人员、警察、社区人员、志愿者.....不畏严寒、彻夜战斗。石家庄人的朋友圈,感动无处不在,看哭了无数人。不放弃每一个生命,中国做到了。
老人多、儿童多,还意味着救治难度比以往大。众所周知老人基本都有基础病,很容易转为重症。对儿童的救治我们积累的经验也远不如成人,毕竟从去年疫情至今,儿童感染新冠的并不多,河北这次可能是疫情以来感染儿童最多的样本。但也没必要恐慌,河北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医疗力量,国家免费救治,相信会渡过这次难关。
另一方面,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重要命题:为什么感染者大都是弱势群体?其实不仅是石家庄,看看最近和去年发生在全国各地的疫情反弹,出租车司机、打工一族、普通劳动者等构成了感染新冠的主体。为什么会这样?背后原因比较复杂,今天主要以河北疫情为样本分析一下,也希望河北的教训能够为全国敲响警钟:
第一:学校防控千万不要走形式。学生“带病上学”是疫情在学校快速蔓延的源头祸首,如果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手段在学校只是走走形式,可有可无,那坑害的可不是一两个孩子,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农村疫情防控是普遍短板。短板的背后是农村医疗基础的薄弱,这不是河北独有,是历史欠账。在石家庄疫情中,很多确诊病例在确诊前都因为身体不适、发烧、乏力等症状到当地诊所或村卫生室就诊,但却没有一家诊所或卫生室预警。这是发生在河北农村,换了其他省市地方的农村,恐怕依旧如此,很少有能抗住病毒突袭的。所以,加强全国农村疫情防控,提升农村医疗能力水平,是当务之急。另外,河北疫情还让我们看到,农民的防护意识太差了,对农民疫情防护知识的宣教,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还远远不够。
第三:宗教不能游离于防控之外。昨天河北的发布会还通报了小果庄村民有信教群众122人,都信基督教。疫情暴发前,一些信教群众曾在该村一户人家里有过聚集活动。疫情暴发后,当地立即暂时关停了所有宗教活动场所,暂时停止了一切宗教活动。
受河北疫情影响,北京也宣布155个宗教活动场所全部暂停对外开放,暂停集体宗教活动。这些都充分说明:宗教信仰自由,但不代表宗教活动可以游离于新冠防控之外。
河北的最终溯源结果还未出,疫情源头到底是不是网传的宗教聚集导致的,目前还缺乏证据。但防控漏洞是一定存在的,如何确保遍布全国各地的宗教活动不被新冠病毒钻了空子,是各地都需要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河北这场疫情,还说明了接种新冠疫苗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国外的感染人数暴涨,很多国家现在接种疫苗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已经非常小了,因为太晚了,感染的人数太多了。而中国不同,现在接种疫苗正当时,能最快速度建立免疫屏障,最大程度起到保护预防作用,尤其是对目前还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儿童来讲,一旦全社会建立起免疫屏障,对孩子们也是一种保护。
最近总有人拿国外的mRNA疫苗和我国的灭活疫苗对比。其实mRNA疫苗以前是为癌症病人研究的疫苗,新冠暴发后,将是人类第一次把研制的mRNA疫苗打在健康人身上,未知因素太多,安全性可能就是一个大问题。而灭活疫苗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不仅是新冠,我们平时注射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甲肝疫苗疫苗等都是灭活的。总之,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好,国家又都免费,三甲建议能接种的尽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