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中医养生”“国学文化”等为噱头的短视频账号层出不穷。然而,大部分视频中嘘寒问暖的“专家”、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并非真的具备相关资质,多是以温情关爱为名,宣传“玄学”等迷信内容,诱导用户非理性消费,甚至进行诈骗。
这些以传统文化为噱头的短视频如何编织骗局?如何防止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如此引流:AI起号、打造大师人设
“八大天道规律助力招财进宝”“悟透八字命理方可辟邪消灾”“跺脚功可以治愈艾滋病”……近年来,“国学”、养生类短视频频出。
记者翻阅多个相关账号发现,这些短视频都有类似的“包装形式”。博主多将自己包装为“国学大师”,用传播“国学智慧”、保健康、强运势等话术吸引关注。视频中的“专家”“大师”身着传统服饰,抑或打扮成道人模样,手捻珠串,口中讲述着从《道德经》《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中引用的只言片语,信誓旦旦地传播“因果轮回”“人生规律”。然而,内容真伪无从考证。
其中,在标榜自己“沉淀国学15年”的“国学”博主账号“*说”中,记者看到大量的视频围绕“摆脱穷相”“修心大法”等话题,并配发多个煽动性文案,如“欠债1亿如何逆风翻盘”“人为什么越善良越苦”“积善积德两大禁忌”等,实际上,视频中所谓“智慧”话语只是人生哲理或“心灵鸡汤”的变体。
某“国学”账号的视频页面截图。
记者注意到,此类短视频账号为了增强用户黏性,更新频率极高,大多为日更,还有一些账号可以达到一日三条的更新频率。而“高频率”的背后是AI助力。在总获赞14万的“*岚”账号内,记者看到30余条视频背景图、配乐、文案都有极高的相似度。
AI起号运营人员璇子(化名)告诉记者,“国学”账号要保持黏性就需要高频率的更新,“你看到这些账号文案以为是什么隐士高人写出来,其实都是AI跑的”,她把一段“人生九大悟”网络文案输入AI软件中,不到1分钟便生成九条视频配发文案,再导入图片AI软件,生成图片及视频,15分钟便完成发布。运营人员阿宝(化名)表示,图文矩阵“分身术”导流效果更好,比如一条爆款视频,只要重新排列组合其封面、标题、文案,更改剪辑顺序,制作成多个分身,反复发布都能引流。
某“国学”账号的视频页面截图。
不仅如此,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大部分短视频账号并非为传播“国学”、养生知识而注册,而是将用户引流到私域直播间或群聊,诱导其购买上千元不等的高额产品或课程。
长期做“国学”私域流量的运营人员升哥(化名)告诉记者,“国学命理的账号目的是找到高黏性客户,用好钩子话术,筛选需求人群,将其从公域引流到私域,卖出自己的产品,赚钱很容易”。他举例道,比如讲风水学,就看下客户家里的装潢照片有哪些缺点,再定制半成品的装修方案,“如果他家墙角缺了个口,就让他在那放一个观音什么的,说辟邪消灾,如果需要完整的方案就请他继续下单”。
对安全、健康颇为关注的中老年群体,很容易被“国学”“传统文化”的包装吸引,成为这些短视频的重点“狙击”对象。
赵黎(化名)的母亲便是其中一位。赵黎告诉记者,2024年底,她发现自己的母亲每天抱着手机观看一个养生视频账号。直播间中的博主全天无休,“笑眯眯”讲述各类养生知识。其母亲最终在博主推荐下进入微信群,花费了高达16761元购买“秘制天山雪菊”和“量子蜂胶”。经警方调查,该视频中“养生专家”实际为AI数字人。经专业检测,这些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产品,不过是淀粉压制的糖果,毫无任何药用价值。
诱导“啃老”:强情感链接、迷信营销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短视频账号将用户引入私域直播后,为了更好地推广产品或课程,直播间的“大师们”往往用煽情话术建立强情感链接,并利用“玄学”等迷信思想进行营销。
每天早晨5点至6点这个时段,一批专门面向早起中老年人的直播间活跃起来。记者连续多日观察发现,不少中老年人会准时守在手机屏幕前,与主播互动。
这些主播热衷于以看八字命理等算命答疑的方式开启直播,瞄准中老年人关注的婆媳矛盾、婚姻纠纷、子女教育等常见话题。话术中反复强调“正能量”“献爱心”,打造中老年人“贴心人”“人生导师”的人设。通过“连麦”的形式,主播们扮演着倾听者和开导者的角色,用一些“开悟人生”的话术开解用户,提供看似贴心的“情绪价值”,迅速拉近与中老年观众的心理距离。之后,他们毫无事实根据地将中老年群体常见的身体病症或不良反应,与“血光之灾”“寿命长短”等话题关联,谎称自己的产品或课程有“治愈病灶”“辟邪消灾”“延年益寿”等功能。
记者看到,多个评论区充斥着“大师说得太对了”“大师能不能帮我解开命中危机”等评论,氛围异常“温暖”。
曾购买“国学课程”的用户张蔓(化名)告诉记者,此类直播的用户黏性很强,“我当时进去申请连麦的时候,前面有792个人在等待,很多人都留言说自己是连续购买多期课程的用户”,很多学员们被“情感疏解”后在连麦中痛哭不已,留言“大师感激不尽”。主播销售课程的话术也十分有说服力,“他就说331元的课程一顿饭就消化了,买件衣服就花掉了,但是给我可以帮你消解负能量”。同时,该主播每场直播利润超过上万元,相当可观。
某“国学”账号的视频页面截图。
在强情感黏性策略的运营下,很多中老年用户“上钩”。2024年5月,长期观看某养生短视频后,张阿姨被邀请进入一私域直播间,主播称,“我们这个App比大平台直播间更轻松,没有那么多不可以说的,方便和大师交流心里话”。当大师推出价值1980元、承诺定期配送四盒保健品时,张阿姨毫不犹豫地购买了。直到家中不断出现保健品,女儿产生怀疑后报警。
某“中医”账号的视频页面售卖产品截图。
“这些博主就是用‘国学文化’的神秘性唬人,利用老年人对‘玄学’的迷信来诱导消费。”河南郑州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自己父亲账户出现多笔大额消费,询问后才得知其用于购买直播间的“国学”课程。
这些短视频甚至成为新型诈骗引流的重灾区。张大妈在一直播间连麦时,自称是“国学大师”的李老师免费给她和家人推算生肖、八字后,表示“您丈夫的属相对冲有四组,八绝有五组,身体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大疾病”。为了化凶为吉,张大妈进入了李老师的群聊,花费12888元购买了一座“供养一年以上的通关神”。经查,所谓的“通关神”等产品实际上就是从玉石市场采购的普通玉石。李老师背后有一个诈骗团伙,长期通过直播授课、网络算命,向40岁至60岁女性群体实施诈骗。600余人上当受骗,损失达290余万元。2024年9月,经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于某等3人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至四年不等,各并处罚金30万元至3万元不等。一审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2025年2月,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5月30日,据中央网信办网站消息,“道隐咨询”“道奇咨询”“聚缘堂”“聚仙阁仙弟”等账号,因发布所谓“国学”短视频内容,通过宣扬“玄学”“八字命理”“出马仙”等内容,言语逼迫、诱导用户付费进行“镇邪”“聚财”“化灾”活动,已被依法依约关闭。
治理建言:强化数字反哺打破“信息茧房”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占比达22%。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信息。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互联网宗教信息不得含有利用宗教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或者利用宗教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欺骗、胁迫取得财物的内容。
庞大的老年群体为何成为这些短视频精准围猎的目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剖析了背后的深层原因:“短视频平台的高黏性本身就容易让用户产生依赖。而老年人群体,由于可能面临亲属陪伴不足、社会活动减少等情况,更容易长时间沉浸在刷短视频中。”
张慧瑜特别指出,平台基于用户偏好的精准推送算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易形成“信息茧房”,将老年人牢牢困在与营销产品高度相关的推荐内容循环里,不断强化其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刘俊海表示,此类行为可能侵害了老年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刘俊海强调,这些行为已明显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乃至刑法的相关规定。
但更令人忧心的是维权困境。当江苏连云港张阿姨的女儿报警时发现,涉案账号已注销,平台以“用户自行注册”为由拒绝提供实际控制人信息。
刘俊海认为,维权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举证能力不足,老年人普遍缺乏保存电子证据的意识;平台操作陌生,对复杂的投诉流程和证据固定方式不熟悉,容易错过关键时效;责任主体模糊,违规者大量使用虚拟身份或冒用他人信息注册账号,使得追查源头异常困难。
面对复杂的挑战,如何有效保障老年人的网络消费安全?
刘俊海表示,建议消费者协会和检察机关积极联动,探索共同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同时,需要配套机制支撑:一是确保胜诉赔偿款能定向用于赔偿可查明的受害老年人;二是探索设立“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对无法清退的受害者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损害提供医疗救助、鉴定支持,并投入反欺诈研究。
此外,张慧瑜提出,打破“信息茧房”至关重要。一方面,平台算法需要避免给违规内容引流,另一方面,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子女或社区工作者可以协助老年人保存关键证据(如广告信息、合同、支付记录),并向平台发起投诉。更重要的是日常的“数字反哺”和情感关怀。“一句看似平常的问候可能成为开启对话、识别骗局、传递正确信息的温暖桥梁。”他提出。
编辑: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