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铁路运输法院办理的一起案件近日引发广泛讨论:张某因在小区内醉酒挪车被吊销驾驶证,其不服处罚提起行政诉讼,最终被法院驳回。很多人不理解:喝了酒只是在小区内挪个车也算事儿?
此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小区内道路是否属于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道路”。根据该法第一百一十九条,“道路”不仅包括公路、城市道路,还涵盖“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小区虽设有围墙和保安岗亭,但社会车辆仅需缴费即可进入停放,其道路本质上属于公众通行场所。法院的判决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法律对“道路”的定义不以物理封闭性为标准,而在于是否允许不特定社会机动车辆通行。此次法院的判决不仅为公众敲响了警钟,更揭示了酒后驾车的法律本质与社会危害,即无论车辆行驶的距离长短、场所是否封闭,只要驾驶人处于醉酒状态,其行为便已逾越法律红线。
“短距离挪车无碍”心理,代表了许多人的认知误区。有人认为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相对封闭,酒后挪车“情有可原”,甚至将“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等同于“合法”。“法律对醉驾的规制分为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两个层面。”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中虽规定短距离挪车情节轻微可不追究刑事责任,但明确指出,行政处罚不可免除。换言之,法律给予的“宽容”仅针对刑事追责,而行政违法性依然成立。吊销驾照的处罚,正是对驾驶人漠视公共安全行为的必要惩戒。
此案折射出部分公众对法律认知的模糊。有些人将“不追究刑事责任”误解为“允许酒后挪车”,甚至认为“交警无权管小区内事务”。这种错误观念亟须纠正。
一杯酒足以酿成悲剧。上述案件中,张某的酒精含量每百毫升高达170.8毫克,其驾驶能力几乎完全丧失。即便只是挪车数十米,失控的车辆也可能撞击行人、剐蹭他车,甚至引发连环事故。2020年云南某小区曾发生过类似案例,一名车主酒后在地库倒车,因误踩油门撞死一名儿童。
悲剧的发生往往只在一瞬间,而酒精正是这瞬间的催化剂。小区、停车场等场所看似人车流量较小,实则老人、儿童活动频繁,环境复杂程度不亚于公共道路。若放任酒后挪车成为“例外”,实则是以侥幸心理挑战安全底线。
编辑: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