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越、马一德、江元勋代表:
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潘越代表
马一德代表
江元勋代表
“版权蟑螂”“专利狙击”“恶意注册囤积商标”……这些词主要是指一些人滥用权利恶意或虚假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受理的因恶意提起知识产权诉讼损害责任纠纷一审案件的数量,从2022年的74件增长到了2023年的152件,增长了105.41%。
“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行为不仅会导致受害企业的产品下架、滞销或者不能上市,还有可能间接影响这些企业的市场地位。”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越十分关注知识产权领域的恶意诉讼现象,她告诉记者,一些恶意诉讼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跟风效仿,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社会诚信。
“过去几年,由于国际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遇到很多困难,而一些滥用知识产权行为让诚信经营者雪上加霜。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精确性、有效性,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提振市场信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认为。
据了解,2022年7月起,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全面履行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责,对批量维权、权利滥用行为以及虚假诉讼等开展监督。
“我注意到,检察机关在专项监督工作期间办理了一系列案件。比如福建省检察机关就履职中发现的恶意抢注囤积商标的违法行为,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恶意注册商标的行为人作出行政处罚。这样的案件办理,让我们这些企业打造品牌的信心提振了不少,干事创业的底气也更足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告诉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在国家坚定不移保护知识产权、努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检察机关在打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方面如何持续发力?
马一德代表告诉记者,一些恶意诉讼案件仅仅通过个案分析研判很难发现其中的监督点,检察机关应创新履职手段,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类似案件进行集中分析,发现案件异常点,以类案监督推动实现诉源治理、系统治理。
“建议检察机关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打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合力。同时,加大以案释法和法治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守法经营。”潘越代表表示。
“希望检察机关对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大的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案件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在一些产业园区或重点行业建立检企联系点,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企业织牢知识产权防护网。”江元勋代表补充道。
编辑:吴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