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已经成为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数据造假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隐蔽。如何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6月29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自动监测数据质量,始终对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行为“零容忍”。
赵群英表示,目前数据造假手段很多,主要发生在采样和预处理、仪器分析、数据传输三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采样和预处理的环节。常见手段有采用遮挡、堵塞等方式干扰采样环境,将污染物绕过采样口排放,破坏、损毁采样设备管线,更换或预处理监测样品等。相比较而言,这个环节的问题现场检查比较容易发现。
第二个环节是仪器的分析环节。这一造假手段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要专业能力强的执法人员才能够把这个查出来。常见手段有改动仪器设备运行状态,修改设备参数,植入遥控、模拟等造假软件。
他还提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一次在企业检查的经历。“例如黄润秋部长在平顶山检查时,企业把DCS系统程序都改变了,看表面数据是完全没问题,我们怎么查出来?从企业的产量、用水、用电量情况反推,才把造假证据做实。”赵群英说。
第三个环节是数据传输环节。常见手段是修改数采仪接收数据量程,破坏通讯线路,衰减传输信号,影响传输设备等。
如何保障自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赵群英介绍,“我们一是保持打假高压态势,露头就打。我们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达标,不能只看自动监测数据,而要综合判断,包括检查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用电、投药量情况等,这样使得企业就不能造假。”
他还表示,继续做好指导督促,不断推动落实《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减少数据出现问题。制定更多执法指南,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其他行业执法检查技术指南的制定。
编辑: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