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大厂整治腐败“重锤”接连落地,宛若石子入湖,在舆论场上激起涟漪。前有腾讯集团发布2022年反舞弊通报,辞退100余人,10余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后有元气森林营销中心原负责人叶礼诚因涉嫌重大贪腐等经济犯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企业高管贪腐乱象为何频出?众多大厂为何开始“扎堆”反腐?还需从企业贪腐的根源说起。
屡禁不止,贪腐问题已成企业瘟疫
大厦并非一日坍塌,贪腐也非一日生成,蔓延于内部的腐败问题,早已如瘟疫一般,困扰着诸多企业。
时间倒退回2017年,曾无限风光的共享单车ofo内部爆出丑闻,多位员工称公司从高层到基层都存在贪腐现象,通过“吃空响”、“吃回扣”等方式,部分员工月贪污数额过万,甚至在某城市,ofo的供应链已被架空。后来,昔日创业明星被卷入债务危机,法院在立案执行过程中发现,ofo已成空壳,没有任何可执行的财产,外界猜测,腐败是造成祸端的根源。
差点被掏空”的事在大厂更是屡见不鲜——大疆2018年进行内部管理改革之际,发现在供应商引入决策链条中,研发人员、采购人员、品控人员存在大量的贪腐行为,其他体系中,也存在销售人员、行政人员、售后和工厂人员贪腐。官方公告显示,2018年供应链贪腐保守估计造成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腾讯公布2022年反舞弊通报后,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百度内部贪腐甚至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反腐的例子也是“吓死人”。
因此,近几年来,反腐之风频频刮起。一面是高喊“永不行贿”的马云大刀阔斧,授权十八罗汉之一的蒋芳下课7名高管,另一面是刘强东言辞激烈,不仅放出“你贪10万,我花1000万也要把你送进监狱”的狠话,还带京东员工参观监狱,屡出奇招。
同时,企业间的反腐合作也在持续推进。早在2017年,京东就倡议,美团、腾讯、百度、小米等14家企业成立了“阳光诚信联盟”,建立共享职场黑名单机制——一个员工因为贪腐问题被开除,会被传到黑名单,其他大厂一律封杀;2022年,华为也发布了《华为公司合作伙伴反腐败政策》,要求所有合作伙伴遵守所有适用的反腐败法律法规,不实施任何形式的贿赂和腐败行为等。否则,华为将终止该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并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但从实际来看,相关反腐措施作用似乎有限。《2021互联网反腐反舞弊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根据企业内部通报、公众号全网曝光、公检法税等官方机构以及媒体披露的互联网腐败舞弊案超过240起,同比增长153%。上述案件中共计超过300位员工被开除或移送司法机关,人数较去年翻倍。企业反腐之路仍任重道远。
大厂高调反腐背后:流量退场、寻找新路
贪腐滋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反腐专家,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喆将导致国企腐败的原因归结于四个层面:企业的经济组织性质、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形成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民主管理和民主建设的缺乏以及党员干部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大厂滋生腐败的原因也大多如此,有前大厂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头部互联网企业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平台,一个生态,每年营收上千亿,生态里无数小企业都依赖这个生态存活。因此,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员工,几句话可能就能决定是否与某些小企业合作,这种依附关系往往会滋生腐败。
同时,互联网企业的资产属性也降低了内部腐败的难度。有专家分析称,传统制造业多拥有实体资产,价值比较好确定,进入信息科技时代后,互联网企业崛起,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最值得投资的东西,能够作价的载体越来越多,可以寻租的无形空间也随之变大。“根基不深的互联网企业,可能会在采取粗放型发展战略,不计代价地跑马圈地、收割流量,在广告营销、地推团队、流量导入、评价管理、用户信息等领域投入过多的资本,内部管理体制又相对滞后,最终造成了企业利润被侵蚀。”
当前头部大厂,基本上都经历过上述发展过程,谋得第一批红利。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企业反腐败与合规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法学院刑事合规研究院研究员段秋斌在《互联网企业反腐密码》一书中指出,2010年到2015年,腐败多被公司认作“家丑”,会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说股价降低,由此,该阶段的公司反腐主要为了应对披露和上市公司合规要求,是被动的,腐败人员甚至不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仅是内部警告或辞退,公司也没有设立自己的反舞弊调查机构。
另有声音指出,该阶段企业都在寻找增量,希望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无限的扩张中去,留给反腐败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资金和资源少之又少。
此后的几年里,“存量时代”来临,互联网流量红利日益消退,企业发展速度降低,必须得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克服内部旧利益集团的阻力,完善内部治理体系、防止腐败滋生成为其中关键环节。“外部大环境不好,过去的老路不能走了,在大厂举步维艰,甚至需要靠裁员来降本增效的情况下,再任由腐败滋生,企业被掏空是迟早的事。”某业内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由此开始“井喷式”反腐。
愈演愈烈反腐风气下,主动公开违规违法犯罪案例也成为了业内共识。“现代社会,一些民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与社会公众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一举一动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此,企业内部的反腐也关乎社会公共利益。”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剑波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自揭“家丑”,反而能密切企业和公众的联系,增进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未来,企业腐败如何遏制?
要杜绝企业腐败,关键是为公司量身定制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反腐败长效治理体系,同时,将“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反舞弊工作理念层层传递,营造廉洁的企业文化。
例如,华为就在企业内部设计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业务主管把关,要求其具备内控能力,承担风险,监督流程;第二道防线由内控及风险监管的行业部门把控,主要是管理跨流程、跨领域的高风险事项,赋能各个层级;内部审计则是第三层防线,对风险和管控结果进行独立评估和冷威慑,抓住一个缝子不依不挠彻查到底,彻底杜绝腐败之风。
这并非要求所有的企业“照猫画虎”,段秋斌在曾在书中表示,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应考虑到各个公司的“个性特征”,基于自身业务特征和企业发展阶段,在廉洁文化、打击犯罪、制定制度上有侧重地用力,构建强大的反腐败体系。
不过,归根结底,腐败的根源还是发展的问题,正如《环球时报》社评所言,反腐败不完全是能够“反”出来的,也不完全是能够“改”出来的,它同时需要“发展”帮助解决。因此,对腐败分子严厉查处,起到震慑作用之后,仍需各界共同发力,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员工保障等多方面切入,以社会进步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员工进步,标本兼治解决企业腐败问题。
编辑:刘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