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凶手伏法了,孩子还在冰柜:38万停尸费和不予开具的死亡证明困局

来源:警视在线 作者: 时间:2025/4/6 12:56:09

济南市第二殡仪馆门前,刘付昌攥着一张泛黄的《非正常死亡尸体存放协议书》,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这张纸他签了五年,却从未想过它会变成一张“天价账单”——想要带女儿回家,得先付38万“遗体房租”。

微信图片_20250406123907_副本.png

2020年1月,刘付昌25岁的女儿刘芸被前男友杀害。四年后凶手伏法,他以为终于能让女儿入土为安,却发现自己掉进了另一个深渊:殡仪馆冷柜每天200元的保存费,五年滚成了近40万。这个数字足够在老家买套小两居,如今却成了横在父女之间的生死价码。

案发当晚,警方直接将遗体运往殡仪馆。刘付昌记得签协议时,工作人员只说“签了字就能看孩子”,条款里没提费用。此后五年,他每年清明都来祭拜,殡仪馆从未催过费。直到2024年凶手伏法,他提出安葬女儿,对方甩出一张清单:38万,零头够买块像样的墓地。更荒诞的是死亡证明“死循环”。

殡仪馆要他找警方开证明,警方却说“判决书就是死亡证明”,而殡仪馆咬死不认判决书。这场拉锯战里,最沉默的是冰柜中的刘芸——她的遗体成了“证据”,也成了各方推诿的筹码。

济南市第二殡仪馆的价目表贴在墙上:单人单间冷柜每天200元,组合柜50元。刘芸的遗体被默认安置在最高档的单间,五年累计费用超过38万。

有网友算过账:这笔钱存银行定期,五年利息都够再租十年冷柜。

微信图片_20250406123916_副本.png

类似困境并非孤例。山东另一家庭为领回亲人遗体支付了15万;甘肃一起案件中,1700天的停尸费高达17万。殡仪馆的逻辑很直接:保存是服务,服务就要收费。但鲜少有人告知家属,他们签下的是一份“天价租约”。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明确:警方应在结案后通知家属处理遗体。但现实中,只要案件存在上诉、复核可能,警方就不敢轻易放行遗体。北京律师殷清利指出,山东2012年文件规定“办案机关要求延期保存的,费用由办案机关承担”,但刘付昌从未收到过警方出具的延期通知。

微信图片_20250406123924_副本.png

更吊诡的是权力与责任的错位。警方担心“万一要重验尸体”,却不用为这种“万一”买单;殡仪馆按日计费,却不必考虑家属知情权;家属困在“遗体重要证据”的认知里,连讨价还价都显得“不近人情”。

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曾用“司法救助+费用协商”机制,帮一位家属减免10万元停尸费。通辽某殡仪馆通过法院调解,将17万费用拆解为丧葬费转移和部分减免。这些案例证明,困局并非无解,缺的是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微信图片_20250406123930_副本.png

刘付昌还在奔波。他清空了女儿社交账号,却清不掉手机里那张38万的收费单。有律师建议他起诉殡仪馆“未充分告知”,也有学者呼吁将停尸费纳入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

而在抖音上,#遗体保存费该谁出#的话题下,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凶手的子弹值5毛,普通人的尊严值38万”。

当技术能让遗体在-18℃保存数十年,法律的温度是否还停留在常温?刘付昌的执念很简单——带女儿回家。但这个简单的愿望,正拷问着司法的温度与人性的底线。

编辑:诸葛丰翼

警视在线

律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