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潮评丨“停车欠费罚款”被全国人大法工委纠错,只会让我们更敬畏“法”

来源:警视在线 作者: 时间:2025/1/6 13:19:18

微信图片_20250106131542_副本.png

图源:视觉中国

“公民在路边停车未按规定缴纳停车费,将被处以200元罚款。”近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去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规备案审查室收到一封公民的备案审查建议书,其中提到,某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上述规定不合法,建议审查。法工委经审查认为,对公民合法停车后未缴纳停车费的行为,不宜设定行政处罚,条例的规定不符合行政处罚法关于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应当遵循的法律原则和规定。2024年12月22日,2024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披露了上述案例。据了解,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次对经济特区法规进行纠错。

很多人一看“纠错”二字,心里就会犯嘀咕,法规都能出错,那法治的权威又体现在哪里?如此公开“纠错”,岂不是将“法规出错”公之于众了?那还让人如何信任法律?其实不然,备案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法治的常规动作,是正常的“法规体检”,依法纠错,是为了让法律更公正,让法治更健全,只会让我们更加敬畏“法”,更愿意守护“法”。

此事罚款多少不是重点,“该不该罚”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行政处罚的前提是有违法行为,但无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还是行政处罚法,都没有规定,不缴纳停车费是违法行为,这顶多算违约行为或者欠债行为。“行政处罚”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要切忌滥用行政处罚。现在,“停车欠费罚款”被全国人大法工委纠错,也再一次强调了“下位法必须服从上位法”“法无授权不可为”“无过错、不处罚”等法治常识与原则,值得肯定。

不止是“法无授权”,“停车欠费罚款”,在情理上,也站不住脚。对于民间常见的欠债、违约纠纷,原因一般是多方面的,也不一定是当事人主观过错导致的,而罚款就相当于先入为主认定当事人存在过错,这太武断了,也不合理。如果连这都可以“罚款”,那其他类似的纠纷,是不是都可以“罚款”?以罚款的方式来应对民间纠纷,是能釜底抽薪,还是火上浇油?公民对这类事件进行的投诉与举报,乃至现在全国人大法工委的纠偏,其实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相关地方想对停车欠费的行为进行整治,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方法不能走偏,可以通过催缴、公告等方式追缴欠款,也可以收取滞纳金或起诉至法院,有地方也探索实践将停车欠费纳入征信。这些都是整治停车欠费的正确打开方式,合情合理更合法。

理越辩越清,法越辩越明,把疑问摆在台面上,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去讨论去审查,这很“法治”,也很“文明”。公民投诉举报,全国人大法工委积极响应并纠错,则就属于在法治框架下的良性互动,既回应了社会合理关切,也纠偏了错误的法规,更给社会上了一堂含金量很高的“法治课”。

此案例背后的地方立法机关,需反思的是,群众都能看出来的相关法规不合法,其怎么就看不出来呢?此案例的另一层价值也体现出来,即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地方立法机关审慎立法,权衡各方合理权益,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拍脑袋”制定政策规定,想一出是一出。要明白,所有法规,都必须经得起法律的反复检验,经得住群众的合理凝视。这些,都是敬畏“法”的题中之义。

作为普通群众,别以为“法”离我们很远,“法”,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且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法不外乎人情,理不外乎人心,“法”不只是体现在法条里,更体现在对人心的顺应中,对公正和光明的每一次坚守中。若人人都能像珍视自己眼睛一样去珍视“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法”、守护“法”和敬畏“法”,那我们感受到的便是“法”的正义守护,而非无端为难。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编辑:石敏

警视在线

律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