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现了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信心决心。9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具体落实工作。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应对、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新动能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把握改革的时、度、效,使各项政策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倒逼制度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形成要素从低质低效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让各类先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完善全球合作网络,结合自身优势构建全球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要素更大范围高效配置,推动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制定科学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各类创新资源投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战略支撑。健全创新的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活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创新优势。用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优势,有利于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有利于挖掘各类战略资源、拉紧产业链关联进而促进产业链现代化。为此,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市场优势,同时注重与国际市场有效联动,开拓产业链现代化战略空间,通过“需求引致创新”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实现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挖掘发展潜力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有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世界旅游晴雨表》杂志称,2023年十大境外旅游消费国排名第一的是中国,海外旅行消费达到1965亿美元。这说明国内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内需求既要扩大“量”,更要提升“质”,关键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增加有效供给,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要看清新型消费“风向标”,顺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拓展消费新领域,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充分顺应居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升级趋势,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创新,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带动服务创新,更好满足发展型、品质型消费需求。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传统消费是巩固消费发展的“基本盘”。一要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及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消费,推进电子产品升级换代。促进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下乡,推动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二要延续文旅消费复苏热度。加快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景区等延长开放时间,有力支撑假日经济、“夜经济”发展壮大。积极开展文艺演出、精品赛事、节庆民俗、展会博览会等文化旅游特色活动,带动延长消费链条,提升消费品质和体验。因地制宜整合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资源,支持推行景区联票模式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更好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三要扩大生活性服务消费。重视养老、育幼、家政、护理、社区便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优化布局、丰富功能,完善标准、提升品质,促进数字化运营和智能化管理,有效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握科技与产业的创新链条有序衔接、互动融合的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带动人才培养、助力绿色发展、倒逼制度改革等四方面下功夫,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动能不断增强、主体力量不断跃升、生态基础不断夯实、生产关系不断完善,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升级。从短期看,要聚焦薄弱环节补链,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实施制造业改造升级工程和数字化转型行动,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确保产业链稳定;从中期看,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持续优化升级,聚焦优势产业固链,确保产业链安全;从长期看,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锻造长板延链,在行业标准和品牌上强化竞争优势,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完善产业形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发展后劲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完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确保经济发展后劲更足。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发展趋势,建立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岗位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保障就业公平,不断化解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结构性难题。
提升民生幸福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完善共享发展制度,将共享理念贯彻到所有民生领域,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协同发挥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作用,充分利用三次分配制度,进一步优化和调控分配机制,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实现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使其感受有厚度、有温度的民生,共享发展红利。
守护好民生底线。均等化和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稳定的基石。要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创新供给机制、逐步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确保各类人群都能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残疾人、老年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扶持力度,提高兜底线保基本的能力。
总之,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编辑:王桂波